当前位置:首页 >> 闽南风情 >> 闽南南音

闽南南音

点击数:2515 更新时间:2015-04-27 21:53:03 来源: 厦门生活、逛路岛_逛鹭岛-返回
“南音”亦名:“南乐”、“南曲”、“弦管”、“曲管”,流行于福建泉州 
厦门及漳州等地区,在台湾及南洋群岛华侨旅居地也很盛行。 
南曲是很古老的乐种,其起源的年代,至今未见历史文献的证明,因而众说不一。但就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,认为南曲蕴藏于唐,形成于宋元,发展至明清两代已是非常繁荣。南曲是以“指”、“谱”、“曲”三大部分组成的,“指”即“指套”,是一种有词、有谱、有指法的套曲,共约48套,每套都有一定的故事情节,既可作演唱曲,也可作器乐演奏曲。“谱”则是器乐曲,附有琵琶指法,没有词,专供乐器演奏用,共有16套。“曲”也称“散曲”、“草曲”,这是南曲中数量最多,流传最广的部分,其数量有千首以上。“南曲”曲词大体分为抒情、写景、叙事三大类,而“谱”则重于写景、抒情。南曲乐器主要有琵琶、洞箫、二弦、三弦、品、(曲笛)南嗳、(中音唢呐)拍板、响盏、四宝、狗叫、木鱼、双铃等,此外,笙、古筝及扁鼓、云锣、铜钟、小钹及二胡、扬琴、革胡、大提等也常有应用。“南曲”的琵琶有四相十品位,在演奏或伴奏中起指挥作用,这点与唐代宫庭音乐极其相似。“南曲”的洞箫也称南箫,规格是“十目九节,尺八六孔”,与唐代传入日本的“尺八”(唐箫)也有相似之处。南曲有四个管门,即:“五空管(G调)五空四×管(C调)四空管(F调)倍思管(D调)。如以“品”(笛)演奏,则称“品管”,定调提升一个小三度,以此类推。“南曲”的记谱方法也是以琵琶弹奏指法为依据,其节拍分为 
“散板”、“七寮”(8/2)、“宽三寮”(4/2)、“紧三寮”(4/4)、“迭拍”(2/4)、“紧迭拍”(1/4)六种。“南曲”的曲牌相当丰富,总计在120个以上。由于南曲的曲调清晰优雅、婉转柔和,因而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,千百年来,繁盛不衰。 
厦门“南曲”是明末清初由晋江地区传入的。由于厦门是对外通商口岸,文化比较发达,受到现代音乐的影响也比较大,这对厦门“南曲”的发展无疑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。比如在唱词文字的整理订正方面,对音准、强弱、快慢对比的应用以及演唱员对乐曲感情的理解、分析、处理、表达等等,较之传统的平铺直叙的格调更细腻、更和谐、更动听,逐渐形成厦门独特的风格。在近代厦门“南乐”史上可谓人材倍出,其中首推对厦门南曲有巨大贡献的林霁秋先生。林霁秋先生1912年出版的,《泉南指谱重编》及1943年编著的《南曲精选》13集两部巨作,填补了中国南乐史上重要的一页。又如林祥玉先生(1914年)所著《南乐指谱》四本,对古 
本讹传新翻校正,一直为后人所延用。再如由纪经畝、吴深根、吴萍水、洪金水、薛金枝、万舍、黄蕴山等乐坛高手于20世纪30年代为英国“兴登堡”等公司所灌录的30多片唱片,是我国南音最早的唱片资料。厦门南乐经过历代先贤的努力,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,得到国内外南“乐”(音)界的承认和推崇。 
厦门南乐在继承先辈艺术成果的基础上,又有了新的发展,创作了一大批新曲目,比如器乐合奏《闽海渔歌》,洞箫独奏《听见杜鹃》,表演唱《厦门金门门对门》、《出画堂》、《临江楼会》,大型南音乐舞《南音魂》,大型南音乐舞《长恨歌》均获得全国、福建省艺术比赛、会演大奖,其中大型南音乐舞《长恨歌》荣获国家文化部第十届文华新剧目奖及表演奖(演奏)。



【责任编辑:1757099988autoqq

大家推荐

留言评价

共有0条评论
重要提示:
你设置的联系邮箱是*: (当有人给你留言回复之时,联系邮箱可以及时通知你)
我们建议你填写正确的邮箱地址,如果你之前填写邮箱地址是错误的可以通过 【修改资料】 来重新设置
商业推广版块信息发布免费开放
加入圈子

【点击这里 - 扫描二维码加入主题圈子】

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