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4个老厦门都未必知道的关于厦门的冷知识(第二波)

点击数:4102 更新时间:2016-11-13 21:44:12 来源: 厦门生活、逛路岛_逛鹭岛-返回
24个老厦门都未必知道的关于厦门的冷知识(第二波) 

厦门跟香港说起来挺像。两个都是由岛屿跟大陆的部分组成,市区就在山海之中,都是港口旅游城市,也都是特区,所以厦门也有“小香港”之称。那厦门跟香港哪个大呢?论陆地面积,厦门1699.39平方公里,香港1104.43平方公里,厦门大。但如果算上水域面积的话,厦门2089平方公里(陆地+水域),香港2755.03平方公里,香港反而大。人口的话(常住),厦门386万人,香港724万人,香港多了近1倍。香港岛的面积实际上就跟思明区差不多。而香港大屿山(机场跟迪斯尼那个岛)的面积比厦门岛还大。新界的面积跟老同安县(同安+翔安)差不多。不过香港75%的土地尚未开发,因此香港市区比厦门拥挤得多。

24个老厦门都未必知道的关于厦门的冷知识(第二波)

(厦门手绘地图 原创)

2、究竟有没有“厦门肉食公司”?

相信大部分的80后,对经典格斗游戏“街霸2”都不会陌生。而游戏里中国的代表“春丽”,她的主场就是典型的中国街市。场景中最显目的店招就是“厦门肉食公司”了。那么究竟有没有“厦门肉食公司”这家店,这家店究竟在哪里呢?有眼尖的网友发现,“厦门肉食公司”的原型在80年代香港北角的春秧街。北角是闽南人的聚集地,春秧街沿线的地产最早是厦门同安华侨郭春秧开发的,故名。因此街上会出现“厦门肉食公司”也不足为奇了。

24个老厦门都未必知道的关于厦门的冷知识(第二波)

▲80年代香港春秧街vs街霸场景(来源:知乎网友)

3、厦门唯一保留有国民党党徽的地方

厦门虽然已经解放67年了,但是有一个地方却还有一面墙上印有大大的国民党党徽。它就是思明南路破狱斗争旧址。旧址始建于清代乾隆三十年(1765年),初为厦门海防同知署关押犯人之所。1912年改为思明县监狱。 1930年3月为纪念北京“三·一八”惨案,中共厦门市委领导厦门反帝大同盟举行纪念大会,国民党当局逮捕了近二十名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。中共福建省委组织武装劫狱大营救,破狱行动仅十几分钟就完成了预定计划,救出了关押同志。1982年,旧址被定为文物保护单位,因此监狱墙上的国民党的党徽以及当时的标语也一并被保留了下来。

24个老厦门都未必知道的关于厦门的冷知识(第二波)

▲思明县监狱牢房

4、厦门共有9个数字命名的市场

厦门以数字命名的市场总共有九个,都是在民国时期建成的。它们分布在厦门的老市区,在当时,二市算最远了,因为它所在的地方是厦门与禾山的交界处。位于大同路与思明东路之间的七市,则最热闹。八市,远没有今天那么火爆。80年后的今天,九大市场此消彼长。三市、五市、九市已消失的无影无踪。一市、六市仅存建筑,四市仅剩路名,二市在原地改建为美仁宫市场。八市的范围反而扩大了很多。唯独七市格调依旧,不仅还是在原来的街道,连民国的拱门招牌也还在。

24个老厦门都未必知道的关于厦门的冷知识(第二波)
▲第七市场(紫日?摄)

5、厦禾路名称的由来

厦禾路是厦门市区的主干道,大家都很熟悉。它西至第一码头东至莲坂。为什么会叫厦禾路呢?因为这条路是从厦门到禾山的公路。以前过了美仁宫(二市)就是禾山了。这种道路命名法叫做起讫点命名法。就是把路的起点跟终点挑一个字出来组成道路的名称。这种命名法简单、明了,因此后来屡试不爽。比如大元路(大同路至开元路)、虎园路(虎溪岩至中山公园)、莲前路(莲坂至前埔)、吕岭路(吕厝到岭兜)、翁角路(翁厝到角美)、马青路(马銮到青礁)。不过这种命名方式也会造成很多很奇怪的路名,比如“县黄路”(县后到黄厝),还好这条路后来改成了“云顶路”。

24个老厦门都未必知道的关于厦门的冷知识(第二波)

(厦门手绘地图 原创)

6、骑楼厦门叫“五脚记”

厦门老市区的沿街建筑,我们通常称之为“骑楼”。骑楼的特点是上楼下廊。上面是住家,下面是店铺。走在骑楼下,既遮阳又防雨。但是“骑楼”实际上是广东人的叫法。在厦门最正港的说法叫做“五脚记/五骹记(Go5 Kha-ki3)”。“五脚记”来源于马来语kaki lima,英文叫Five footway。“脚记”实际上是马来语kaki的音译。Kaki是度量单位,即一英尺。五脚记代表了骑楼下最早的廊道的宽度,即五英尺。

24个老厦门都未必知道的关于厦门的冷知识(第二波)

(厦门手绘地图 原创)

7、思北厦门人叫“浮屿”

思明北路与厦禾路交汇处一带,现在多称“思北”。但是老厦门则称之为“浮屿”。浮屿,顾名思义是“浮在水面的小岛”。在50年前,筼筜湖还是个港湾,厦禾路的北面就是汪洋大海。因此,位于厦禾路西端的浮屿,在当时是十分接近海的地方。而在一百多年前,浮屿真的就是一块与陆地分离的小岛,后因修建码头、寺庙,才和陆地连为一体。70年代以来,不断的填海造地,使得筼筜湖的水域面积越来越小,浮屿也就从前线退到了中心,已经看不到任何岛屿的痕迹了。其实,填海让厦门许多小岛消失,如凤屿、象屿、钱屿原本都是海边的小岛。


24个老厦门都未必知道的关于厦门的冷知识(第二波)
▲)(1920)厦门城市略图(局部)

8、厦门还有几个镇?

2015年3月,厦门撤销海沧东孚镇,设立东孚街道。海沧区成为厦门继思明、湖里之后,成为第三个无镇的市辖区。如今厦门剩下12个镇,都分布在厦门的外围,同安区最多。集美区还有灌口、后溪二镇。同安区还有莲花、汀溪、五显、洪塘、西柯、新民六镇。翔安区还有马巷、新店、新圩、内厝四镇。2000年后,先后有集美镇(2000,集美)、大同镇(2001,同安)、禾山镇(2004,湖里)、杏林镇(2004,集美)、大嶝镇(2005,翔安)、海沧镇(2006,海沧)、东孚镇(2015,海沧)等7镇撤销改为街道。
?(厦门手绘地图 原创)
24个老厦门都未必知道的关于厦门的冷知识(第二波)
▲厦门各镇分布图

9、"文曾路"、"市府大道"不是路名

“市府大道”、“疏港路”、“文曾路”、“莲前大道”等耳熟能详的道路名称,其实并不是标准地名。原来,许多道路修建时,地名管理部门没有先命名,工程建设部门便先用工程名字代替,路修好了,名字也喊响了,致使以后标准的地名不被市民记住。这些地名,本地人很喜欢用,但是外地人却听得一头雾水,因为地图上面查不到,走在路上也看不到相应的路牌。“文曾路”是由文灶到曾厝垵的公路,实际上是由文屏路、龙虎山路两条路组成。“市府大道”是通往市政府的公路,实际上由镇海路、同安路、公园东路、白鹭洲路四条路组成。“疏港路”毗邻东渡港区,是指通往港口或者码头的交通要道,实际上由东渡路、长岸路两条路组成。“莲前大道”是当时从莲坂到前埔的道路工程的名称,实际上由莲前西路、莲前东路两条路组成。

24个老厦门都未必知道的关于厦门的冷知识(第二波)
▲雕塑上写的是文曾路,但一旁的路牌却是文屏路

10、思北小学在大同,大同小学在思北

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。两所都是很有历史的小学。思北小学校址在大同路上。而大同小学在思明北路之北的小学路上,这个地方大家又喜欢称之为“思北”。正好颠倒了。

24个老厦门都未必知道的关于厦门的冷知识(第二波)

(厦门手绘地图 原创)

11、一半的厦门人找不到自己的母校

2000年以来,由于厦门城区扩大,老市区的学校很多都陆陆续续消失了。特别是2004年的学校整合,老市区的小学少了一半。比如:新华并入群惠,溪岸并入公园,海滨并入开禾。霞溪小学并入原本在思东的思明小学。故事还没有结束。思东的思明小学被大同路的思北小学合并。同时厦门港的朝红与碧山合并为联合小学,联合小学又与渔民合并,改名为思明小学。你是不是也晕了。我想问,思明小学的校友校庆究竟是要到新的思明小学(厦门港)还是老的思明小学(今思北小学)呢?
?(厦门手绘地图 原创)

12、厦门叫“道”的路

厦门的路名主要以路、街、巷为主,叫“道”的并不多,大家可以想到的估计是鹭江道。道、路实际上同义。厦门似乎并没有规定什么路需要叫“道”。除了鹭江道以外,厦门还有五缘湾道、泗水道、美溪道等。唯一的共通点是他们都在水系的旁边。你知道吗?民国原本除了鹭江道以外,还一度规划了“南京道”。它是鹭江道继续向外填海而筑的一条马路,而且是以当时的首都命名,可见其重要性。可惜因为后来经济萧条,局势不稳定,南京道的计划从来没能实施,仅存于图纸当中。


24个老厦门都未必知道的关于厦门的冷知识(第二波)
▲南京道规划图纸(翻拍于旧物仓)

13、青礁、白礁两兄弟永远都无法一起

青礁、白礁这两个村因有奉祀保生大帝吴夲的慈济东西宫而闻名。他们挨得很近,名字也接近。但却分属于不同的地区,一直无法在一起。现在青礁村属于厦门市海沧区海沧街道,而白礁村属于漳州龙海市角美镇。有趣的是,以前青礁村以及所在的海沧属于漳州海澄县,到1958年才划归厦门。而白礁,原本却由同安县管辖,属灌口区,1957年才划归漳州龙溪县。而龙溪与海澄合并后就是今天的龙海市。所以说,在白礁出生的保生大帝实际上是同安人。


24个老厦门都未必知道的关于厦门的冷知识(第二波)
▲白礁慈济宫(xmmao?摄)

14、厦门以前分“内街”、“外街”

厦门所谓“内街”与“外街”的说法是清末开始出现的,以厦门城为参照。近城的叫内街,有桥亭街、新街仔、塔仔街、局口街和菜妈街5条;近海的叫外街,有石埕街、提督街、碗街、纸街、竹仔街、磁街、外关帝庙后街、神前街、中街、亭仔下街、木屐街、港仔口街、岛美路头街、轿巷街、五崎顶街和走马路街等16条;厦门是一个港口城市,所以外街比内街来得更热闹。虽然厦门城民国初年就拆除了。但是内街、外街的叫法还是仍然延续了几十年。由于城市的发展,内外街的定义也逐渐模糊。大概内街指现在中山路、思明路、故宫路一带,外街指的是海口至镇邦、横竹路以西的路段。这种说法现在已经比较少用了,但是偶尔还能老厦门口中听到。

24个老厦门都未必知道的关于厦门的冷知识(第二波)

?(厦门手绘地图 原创)

15、厦门以前分“厦门顶”、“厦门港”

说到内街、外街,厦门老城区还有一个地方没有覆盖到,那就是厦门港。厦门港对应的就是厦门顶(厦门老市区核心区)。它们以前被虎头山、麒麟山、鸿山分隔开了。以前要从厦门顶到厦门港,一般是做小舢板从水路前往。如果不搭乘小船,那只能翻越穿行坟墓成片的山地(今大生里一带)。鲁迅1926年来厦门的时候就是从水仙宫乘船到厦门大学的。1928年开山辟马路,思明南路贯通,厦门港才和厦门顶连为一体。不过厦门港做为地名一直延续了下来。



24个老厦门都未必知道的关于厦门的冷知识(第二波)
▲民国思明南路开山修路情景(图片上“北”为错字)


16、厦门从未实现的摩天大楼

现在厦门在建最高的建筑是厦门国际中心,高338米。不过,在20年前,厦门就准备建比厦门国际中心还高50米的建筑——远华国际中心。1996年破土动工的远华国际中心位于厦门市几何中心江头,规划88层,高390米。1999年因远华案爆发而夭折。原地块后盖起了30多层的福隆国际住宅楼。

24个老厦门都未必知道的关于厦门的冷知识(第二波)
?(厦门手绘地图 原创)

17、大小嶝是金门的

厦门翔安区的大小嶝岛实际上是属于金门县的。1914年大、小金门与大、小嶝等岛从思明县独立出来设置金门县。在金门岛沦陷期间,金门县政府还一度迁往大嶝。1949年10月,大小嶝岛解放,由南安县代管,1971年归同安县。金门县其余主体部分则仍由台湾当局控制并持续至今。金门县一分为二,1955-1970年一度出现了国共双方两个”金门县政府“,两个金门县县长对峙并存的局面。

24个老厦门都未必知道的关于厦门的冷知识(第二波)
大嶝岛上仍然可见不少抗战时期金门县政府机构旧址

18、过了白城就是禁区

在两岸对峙时期,厦门是前线,厦门岛东部沿海由于太靠近金门,是不能随便去的。80年代以前,过了白城就是禁区。当时白城海边立了一个牌子“以东军事要地禁止进入”。日夜有阿兵哥站哨,若不是当地村民或没有通行证,则无法进入。83年以后,两岸局势慢慢开始缓和,曾厝垵、黄厝一带才揭开神秘的面纱。90年代开始发展旅游业,曾厝垵可以摘草莓,黄厝有景州乐园、金海乐园,不过还是狭窄的沙路。在90年代后期环岛路开建后,厦门东部沿海一带就从禁区变成了厦门热门的景区。(感谢 小鱼蜗牛 分享)


24个老厦门都未必知道的关于厦门的冷知识(第二波)
▲1980年代白城海滨竖立的告示牌

19、同安路不在同安,石浔路不在石浔

厦门唯一的一条同安路不在同安区,而在老市区,与公园东路和镇海路相接。那里昔日是同安人的聚集地,又称“同安内”,同安路的边上还有同安里,实验小学就坐落于此。在厦门的同安人很多,解放前厦门的码头三大姓,都来自同安,即“石浔吴、后麝纪、丙洲陈”。他们控制了厦门海口的各大码头。因此厦门鹭江道的钻石海岸大楼背后,还保留有石浔街与石浔巷。可见那一带居民多数是同安石浔的吴姓, 因此街巷也以他们的故里命名了。

24个老厦门都未必知道的关于厦门的冷知识(第二波)
?(厦门手绘地图 原创)

20、中山路四度更名

始建于1925年的中山路,是厦门最著名的商业街。中山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命名。中山路在历史上几度更名,见证了厦门政治环境的变迁。1938年厦门沦陷后,中山路被更名为“大汉路”,1945年光复后复名。在文革时期(1966年)又被更名为“东方红路”。1979年才恢复中山路原名至今。

24个老厦门都未必知道的关于厦门的冷知识(第二波)

▲厦门沦陷期间,大汉路(中山路)的商号印章

21、高崎是中文名还是日文名?

高崎这个地名乍一看很日本,因为日本也有高崎(TAKASAKI)市。无独有偶,1941年也是日本人最早在那片土地上兴建机场。不过这都是巧合。高崎这个地名自古就有,是一个厦门本港的地名。高崎,厦门话念作Ko Kia5。“崎”的意思是阶梯或者高地。实际上,机场并不在高崎村的范围,而在高崎村的东南面(更靠近林后社)。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日本人对“高崎”感觉比较亲切,或者比较好念,索性将机场命名为“高崎机场”。

22、华新路、南华路都是华侨新村

解放初期,为了吸引侨汇及华侨归国居住,中国的南方兴起了建设“华侨新村”的高潮。那时几乎侨胞多的城市,都设有华侨新村。厦门市华侨新村筹建会于1956年成立,帮助华侨汇款在厦门建房,并由厦门市政府专门划出地盘,按华侨的意愿进行设计、建筑华侨新村,解决华侨落叶归根的问题。厦门解放后的第一个华侨新村位于老体育场东南侧,始建于1957年。其道路命名为“华新路”即“华侨新村道路”之略。1961年,“筹建会”又在厦门大学赤岭水库南麓建造第二个华侨新村,其风格与华新路华侨新村大同小异。南华路即“南边的华侨新村道路”之略。

24个老厦门都未必知道的关于厦门的冷知识(第二波)
▲华新路一隅

23、大生里跟大生意没关系

思明南路从鸿山公园至老铁路这一段两旁的骑楼俗称“大生里”。1920年代之前,那里还只是一片山地。1928年开山辟路之后,当时的华侨兴业公司购买下这块土地,并建起了现在的沿街骑楼式建筑。大生里名称由来传说很多。一说因为这以前是做生意的地方,而“生意”在闽南语里叫“生理(sing-li2)”,音译为“生里”。也有说法是清末厦门的轻微案犯都被罚到鸿山下的镇南关外种树,久而久之,这里树木繁茂,其中有种大柽柳,谐音“大生”,于是这一带就叫大生里了。听起来都有理,但这些都是想象杜撰的。实际上"大生"就是这个里(居住区)的项目名称。西面的一片区域称为西里,东面靠近鸿山的一片区域称为东里,东西两边合称大生里,并没有那么复杂。

24个老厦门都未必知道的关于厦门的冷知识(第二波)

▲建设大生里影像

24、最早的八市在哪?

现在的八市很大,范围从营平路与古营路两条相互垂直的道路延伸至开禾路、开元路、开平路、打铁街一带,海鲜、家禽、蔬菜、水果应有尽有,是厦门最大且最有活力的市场。现在的八市实际上是好几个市场合在一起的大八市。1933年建成的八市最早实际上是一栋建筑,原本是在里面买卖,后来才占路为市。这栋建筑今天还在,它在开平路与营平路的交汇处,是红砖的民国建筑。楼房几乎被遮雨棚遮得看不清楚全貌。但是可以从“八市水产店”招牌下的入口进入一窥内部的景象。不过建筑废弃已久,里面也已经不卖菜,除了堆积了很多杂物之外,二楼以上一间间高挑但窄小的房间还住了不少住户。破旧不堪,有如贫民窟。

24个老厦门都未必知道的关于厦门的冷知识(第二波)
▲八市大楼入口

本资讯信息是来自 逛鹭岛 小编 通过网络收集而来的关于厦门最新最热门的本地资讯。
您若也有需要分享的可以直接在我们网站上分享你的内容,让大家都知道。
版权声明,本活动信息隶属网络收集而来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及时清除信息。
【责任编辑:csw8923

大家推荐

留言评价

共有0条评论
重要提示:
你设置的联系邮箱是*: (当有人给你留言回复之时,联系邮箱可以及时通知你)
我们建议你填写正确的邮箱地址,如果你之前填写邮箱地址是错误的可以通过 【修改资料】 来重新设置
商业推广版块信息发布免费开放
加入圈子

【点击这里 - 扫描二维码加入主题圈子】

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