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安银同妈祖天后宫-黑面妈祖

点击数:5700 更新时间:2017-02-09 22:56:21 来源: 厦门生活、逛路岛_逛鹭岛-返回
今天我们向大家介绍厦门特色景点同安银同妈祖天后宫-黑面妈祖,想知道厦门哪里好玩请持续关注我们,厦门特色景点同安银同妈祖天后宫-黑面妈祖。
【我要投稿】 - (免费投稿请点击这里):
“银同”是同安的别名,旧时同安有“银城”、“铜鱼城”之称。嘉庆版县书曰:
县城在大轮山下,东西广,南北狭,如银锭,故名银城。南溪有石状若鱼、色若铜,又名铜鱼城。
关于“铜鱼”,同安名士蔡献臣的万历版《同安县志》,有更详细的介绍:
两溪会处有铜鱼、金车二石,为水口雄镇。故城与桥名“铜鱼”,馆名“金车”,朱文公为之题字刻石,伟然观也。今“金车”如故,而碑沉于沙中。“铜鱼”已填为廛舍矣。此公物胜迹,当日何从得之?且何靳数廛之地,不为一邑还旧观乎?旧谶云:“铜鱼水深,朱紫成林。”
 
朱紫者,高官显贵之谓也。北宋的劝学诗《神童诗》说,“满朝朱紫贵,尽是读书人”。就因为谶语所云,同安明清两朝屡有县令疏河清淤,以求一邑文运通畅、科举发达。万历壬子年(1612年),就在蔡献臣应县令李春开之请撰写县志的同一年,李春开主持疏浚铜鱼池,得石鱼三尾,石珠一颗。疏浚后,在池边盖了座“铜鱼亭”,以示纪念。蔡献臣曾邀友夜游铜鱼亭,并赋诗一首:
神鱼迎水跃,天马护亭斜。
奇迹何年隐,胜游今日夸。
午风催急雨,夜月坐平沙。
隔堞堪呼取,如渑不用赊。
《左传》中有“有酒如渑,有肉如陵”之语,说的是有酒如渑水长流,有肉如小山堆积。蔡氏想象着夜宴之乐:隔着城墙唤酒,酒水则如池中流水。
“有酒如渑”是虚的,城堞却是实的。铜鱼池边便是城的南门。旧时同安城池有城门五座,宋代绍兴15年(1145年)筑城时命名,东曰“朝天”,西曰“厚德”,南曰“铜鱼”,北曰“拱辰”,西北曰“庆丰”。后来城门几度易名,南门也曾叫做“来熏”、“朱紫”。“朱紫”自然来自“朱紫成林”。而“来熏”,来的则是“熏风”。熏风又作“薰风”,和风也。昔日舜弹五弦琴,作《南风》诗,唱道:“南风之熏兮,可以解吾民之愠(燥热)兮。”旧时吉语,常将“紫气东来”与“熏风南至”并称。清时,庄光前登南门城楼,也有这种说道:
秋色苍茫傍晚晞,周遭郭外水双围。
截回碧水青龙偃,印破红霞白雁飞。
山脚云坳斜照入,海门烟树拥潮归。
南来一路通朱紫,应有高车驷马騑。
不过,南来的不尽是“朱紫”和“熏风”。南门处于东西两溪交汇处,双溪常有水患,此地自然首当其冲。从明嘉靖26年(1547年)到清宣统3年(1911年),364年间县城遭受的水灾,载入县志的不下10次。如康熙37年(1698年)428日晚,“大雨如注,诸山多崩。夜深,水涨数丈,船挂树梢,桥梁冲坏,西门城崩,民居漂没数千家,死者千余人”。雍正11年(1733年)622日,“蛟见,大雨如注,双溪水暴涨,东溪尤甚。死人从城堞流入,庐舍漂没无数,桥梁倾圮甚多。”县志记录中多有“蛟见”、“大雨如注”一类词语。蛟者,能发水之龙,常匿藏水底,为“潜蛟”。一旦蛟龙出现,便有大水。
其实何止有水患洪灾。县志云,嘉靖26年(1547年)7月初九夜,“大雨达旦,溪流泛涨,城不没者三版。识者曰,水,兵象也。是冬,安溪流贼百余人突至,多所杀掠。”
除了流贼土寇,在明代倭寇也是同安大患.从正统始,到隆庆止,倭患延续一百多年。其中以嘉靖20年至隆庆3年为甚。这28年间,倭寇11次犯境,其中攻城6次,都是近距离交战。如嘉靖37年(1559年)5月,倭“自安平来攻,焚掠郭外民居,薄城,城中铳发,中其酋,乃退”。嘉靖38年夏,倭攻城,“时久雨,城圯。贼乘圯来攻”,县令李时芳“令植木栅捍蔽”,教官吴金“率诸生与乡绅分门死守。贼不得入,复焚掠郭外民居而去”(嘉庆县志)。嘉靖4012月,倭寇“攻城南隘,甚急”,县令谭维鼎新招降的马三岱“袒而麾刀大呼陷阵”,“发矢射倭酋,中其左目,贼遂遁退”(见洪朝选《瓶台谭侯平寇碑》)。明末清初,同安城更成了清郑两派势力的争战之地。民间有“三日归清,三日归明”之说。最为惨烈的是顺治戊子年(1648年),清军攻破郑成功军队驻守的同安城,之后屠城四日,五万军民遭难。
作为防御方,历届县令不断加高加固城墙,但更多的就只能求助神明。除城隍爷保护全境外,五个城门还托付神灵镇守:同山五显庙观世音守东“朝天门”;西亭古庙保生大帝掌西“厚德门”;北镇宫玄天上帝卫北“拱辰门”;朝元观的玉皇上帝镇西北“庆丰门”。南边的“铜鱼门”,则由妈祖为守护,称为“南关锁钥”(见嘉庆县志)。
南城民众信奉妈祖,北宋时已有之。居住东市(原城隍庙西侧)的林氏,与妈祖林默同出九牧林氏家族。其始祖开基同安时,从湄洲恭请来妈祖神像奉祀于自家厅堂。南宋绍兴同安建城,妈祖神像被请至南门城楼供祀。据说嘉靖375月倭寇攻打南门,顺治5年的清兵屠城,其时妈祖显灵,率阴兵击贼,脸色尽成紫黑色。顺治12年(1673年)6月,郑成功弃守同安,将城墙及官署、民居拆除,砖石运入丙洲筑城。妈祖神像因此迁居对岸的佛子岭。康熙年间海上局势逐渐缓和,妈祖信众在铜鱼桥边、南门左侧建庙迎神供奉,称“银同妈祖庙”,也称“朱紫庙”、“南门天后宫”等。其建筑:
宫坐西北朝东南,砖木结构,燕尾脊硬山布瓦顶,前为门厅,后为正殿,中隔一天井,面阔3间计6.93米,总进深15.75米。门厅为穿斗木构架,正殿明间抬梁,中檩彩绘双龙抢珠形象。庙内保存清代纪年石柱一对,上镌楷书楹联:“女中圣人牧村钟秀;天下慈母海国静澜”,落款“清康熙朝”。(《厦门文物志》)
宫内神龛上供奉三尊妈祖神像:居中的黑面,着绿色龙袍,为“银同妈祖”,俗称“三妈”;左侧的粉红面,着黄色龙袍,为“湄洲妈祖”,俗称“大妈”;右侧的大红面,着红色龙袍,为“温陵妈祖”,俗称“二妈”。纷面、红面为凡人面色,是妈祖成仙前的凡人相。而黑面则为救苦救难之相。另外还有“金面妈祖”,则为得道成神之相。
 
妈祖何以黑面?御寇保境、辛苦鏖战,是为一说。此外,有称长年承受烟火熏染而致,或称雕像之木年久变色而致。又有称宋真宗咸平2 999年),即妈祖羽化成仙12年,朝廷敇封建平海妈祖行宫,用上等樟木雕刻了六尊妈祖雕像,其中就有红面、金面和黑面三种不同面色。总而言之,面色显像虽异,却是同一神尊。说是三位一体,但分工不同。大妈长年端坐正殿,接受祭拜;二妈则经常乘轿出巡、绕境;而三妈最为辛苦,长年烟熏火烤不说,还要随时帮人救灾解难,也就落了个“火灰脸”。台湾有民谚:“大妈尊贵镇殿,二妈出巡食便,三妈救苦出战”。大概也就是救灾责任太重,三妈的性格颇为暴躁,闽南话中称人脾气急躁易怒为“火灰性”,应该与此有关。
此外又说,银同庙的妈祖们各自有名:“湄州妈”叫林默,“温陵妈”叫陈秀姑,“银同妈”叫蔡红亨。民间传说,正史不载。陈秀姑神迹不明,名蔡红亨者书上另有传说。《闽都别记》写到:明代时,有“闽人三十六姓”在琉球定居为官。琉球中山王的耳目大夫蔡金城,有女名红亨。蔡女不但美盖通国,而且还有一番神通,小睡之中能神游海上,护船救人。红亨登仙之后,被临水夫人陈靖姑收为徒,更是除妖灭怪,救人无数。海上行船者有难,呼“蔡姑婆”就能获救。此外,民间也有不少蔡红亨的故事流传。蔡红亨被琉球人及其祖籍长乐人奉为神明并建庙供奉,尊称“蔡姑婆”、“蔡夫人”。这也是与林默娘一样的海神、女神,就不知银同妈祖与之有无关涉。
银同妈祖庙是台湾“银同妈”的祖庙。台湾“银同妈”崇拜,源起于同安入台将领林圯。清人林景仁有《咏史》诗,其中有咏林圯:
专城高拥郑家旂,大侠人间起布衣。
此日河渠拜公赐,向来草木识卿威。
猘儿英气凌中夏,胡虏军谣畏合肥。
辜负飞棚联栅计,绝怜难解白登围。
 诗前有序曰:
(林圯)福建同安人,为延平部将,历战有功,至参军,从入台湾。及经之时,布屯田制,圯率所部赴斗六门开垦。其地为土番游猎之首,土沃泉甘,形势险要。圯至筑栅以居,日与番战。拓地至水沙连。久之,番众倾社来袭。众寡不敌,遂被围,食渐尽。群议出。圯不可,誓曰:此吾与公等披荆斩棘而得之土地,宁死不弃。众从之。又数日食尽,所部皆战死,竟被杀。番去,居民合葬之。以时祭祀。名其地为林圯埔。
林圯是南门铜鱼馆人,征台之时从银同妈祖庙宫迎请妈祖神像,供奉于战船之上。开垦斗六门时,“银同妈”也随同前往。如今的位于林圯埔的南投竹山镇连兴宫,供奉的还是“黑面妈”。
 

 
当年林圯随大军征台,是在永历15年(1661年)农历的323日,此日正是妈祖的神诞日。郑成功选择此日发兵,必定与妈祖有关。此日,郑军战船400艘从金门料罗湾出发。同月30日,船队抵达台南鹿耳门外。鹿耳门港港道迂回曲折,底部坚石堆积,暗礁盘结,荷兰人又沉船数艘堵塞港口。郑军战舰一时苦于水浅,入港不得。愁困之中,国姓爷便向天祈祷:
至未刻,遥见鹿耳门。成功命设香案,冠带叩祝曰:“成功受先帝眷顾重恩,委以征伐。奈寸土未得,孤岛危居!今而移师东征,假此块地,暂借安身,俾得重整甲兵,恢复中兴。若果天命有在,而成功妄想,实时发起狂风怒涛,全军覆没。苟将来尚有一线之脉,望皇天垂怜、列祖默佑,助我潮水,俾鹢首所向,可直入无碍,庶三军从容登岸。”祝毕,令人于斗头将竹篙探水深浅。徐回报曰:“是藩主弘福,水比往日加涨。”成功复问曰:“加涨有多少?”曰:“加涨有丈余”。成功大喜,放炮、擂金鼓、打招旗与后面船只好看跟踪。又密令何斌坐斗头,按图纡回,教探水者点篙,徐徐照应。转舵扬帆,吶喊从赤嵌城而进。成功即整队登岸。(《台湾外记》卷五)
从郑和开始,船行海上请妈祖护佑,早成惯例。因而妈祖也有“护军妈”之称。郑成功烧香叩拜众神灵,妈祖当在其列。国姓爷收复台湾,感谢妈祖的冥默福应,当日即在抢滩登陆处搭建妈祖庙,供军民祀奉。嗣后又改鹿耳门荷兰教堂为妈祖庙,将随舰的妈祖神尊请奉于此镇驻。这就是留存至今的“鹿耳门天后宫”。
妈祖的“涌潮济师”不单有恩于国姓,对郑家对手施琅也有神助。康熙22年(1683年)施琅征台,也是从鹿耳门登陆。“天戈所指,灵潮突长,舟师得以稳抵郡城,无虞险阻”(蒋元枢《重修台郡天后宫图说》)。据施琅报告,攻台军队之前就屡受神助。军队还驻扎在湄州平海澳时,正逢天旱,仅有的水井本不敷民用。施琅遣人淘井,“泉忽大涌”,“昼夜用汲不竭,供四万众裕如也”。接着又有部将被天妃梦告:“二十一日必得澎湖,七月可得台湾。”而在澎湖之战中,“将士咸谓恍见天妃,如在其上,如在其左右,而平海之人俱见天妃神像是日衣袍透湿,与其左右二神将两手起泡”,“为天妃助战致然也”。所谓左右二将,也就是“千里眼”和“顺风耳”。军队驻守澎湖,“井泉甚少,供水有限”,但只要“每于潮退就海次坡中扒开尺许,俱有淡水可餐”,一旦军队离岛“进师台湾,彼地之淡水遂无矣”(施琅奏章)。无怪乎,施琅平台成功,立即奏请朝廷晋封妈祖为“天后”。接着又亲自率诸将捐俸,将前明明宁靖王的台南府邸改建为妈祖庙,名之曰“大天妃宫”(后随妈祖晋封,名“大天后宫”),首开台湾官建妈祖庙之例。康熙皇帝也颁赐御书匾额:“辉煌海澨”。康熙59年(1720年),清廷将妈祖列为国家祀典神祇,春秋两祭。台南大天后宫是全台官祭妈祖的庙宇。时人颂之曰:
补天五色漫称祥,谁向岐阳祝瓣香?
几见平成踰大海,自知感应遶重洋。
遐方俎豆尊灵远,圣代丝纶礼数庄。
是处歌恩欣此日,风声潮影共趋跄。
妈祖入台之后,香火日益旺盛。神职也由早时的护航、护军,扩大到除疫、免灾、祈雨、祈福、求子、求财等等,从海神成为了“万能之神”。当年施琅征台,从湄州请来带来一尊妈祖神像随船“护军”。当时鹿港一带疠气流行,经施琅准允,病患前来向妈祖祈祷,所求皆安,鹿港民众颂之“平安妈祖”。班师时,其族侄施世榜恳请将神像留台。施琅从之,亲奉妈祖神像入“鹿仔港王妃庙”,并书“抚我则后”匾额。鹿港妈祖也是“黑面妈”,但传说妈祖本来是粉红面色,后来成为黑脸,是烟熏火燎所致,因此也被称作“香烟妈”。又说这尊妈祖神像本是湄州开基的六尊神像之一。看来这鹿港的妈祖和“银同妈”还不尽相同。
 
有此湄州妈祖神像镇殿,鹿港天后宫地位飙升,信众视之为湄州祖庙的主要分庙。每年全岛各地进香不断。其中鹿港郊区“同安寮十二庄”最为突出。“同安寮十二庄”是十二个聚落的联合体。道光年间,地方不靖,有十二个村庄的村民相约成立联庄以自保。因居民祖籍多为同安而以“同安寮”冠名,其又名“厦十二庄”。联庄初立,村民请来鹿港天后宫的妈祖做为见证人。从此,每年恭请鹿港天后宫妈祖到十二庄绕境出巡,求取风调雨顺、合境安宁。此风绵延至今,而联庄之间的互助、乡情亦得以传续。(见庄景为《福兴、埔盐 同安寮十二庄之请妈祖绕境研究》)
 
同安籍民迁台,早于宋元,盛于明清。到了1926年时候,台湾汉族的军民中祖籍同安的占14.7%。海峡风涛险恶,同安先民迁台,常随身携带妈祖神像、神符或香火,以求佑护。落户之后又建宫立庙,妈祖信俗得以承袭。分灵同安“银同妈祖庙”的“银同祖”,逐渐成为台湾妈祖信仰的一支主要支派。近年来,常有妈祖信士渡海来同安南门寻祖谒宗,能确认分炉的宫庙数量不断增加。不过,全台500多座妈祖庙,究竟有多少“银同妈”的分炉,一时很难有个确数。但至少,台南的“银同祖庙”是始终明确自己祖系的。
 
道光22年(1842年),渡台同安籍人士陈邦英,有感于“或抛家而经营,或挈眷而东渡,虽旅次恒有乐土之思,而重洋不无神恩之奇”,于是聚众捐资在以前的“同营会馆”遗址上重建庙宇。庙中主祀天上圣母、保生大帝和陈圣王(陈元光)。“此三神者,本崇祀吾同,屡显灵异。凡同人赴台者,咸携香火,重洋晏堵,皆称神佑。”(见陈贻兰《台郡银同祖庙碑》)其庙旁又建有小室数间,供旅经台南的同安人士落脚,遇到试期供则考生住宿。“银同祖庙”因此又称“同安宫厅”、“银同庙”(见阎炘《银同祖庙碑记》、陈贻兰《台郡银同祖庙碑》等)。当初,陈邦英等人捐资修建“银同祖庙”,动因是“神道为设教之方”,而“旅人有桑梓之諠(忘记)”。“神道设教”一语出自《周易》,谓神明之道,可以教化民众,传承文化。宫庙与同乡会馆同设,就是要让旅人游子祭祀家乡神明的同时,不忘家山故土和祖系根基。




以下是我们的联系方式欢迎前来咨询:

关注我们微信小程序和微信公众号

 



厦门可以玩的特色地方还有很多,如果想知道厦门哪里还有好玩的地方,厦门哪里好玩的地方,请点击这里惊喜等待着你哦....
【责任编辑:csw8923

照片集推荐

(更多照片汇集)

大家推荐

(我也要来推荐)

留言评价

共有0条评论
重要提示:
你设置的联系邮箱是*: (当有人给你留言回复之时,联系邮箱可以及时通知你)
我们建议你填写正确的邮箱地址,如果你之前填写邮箱地址是错误的可以通过 【修改资料】 来重新设置
商业推广版块信息发布免费开放

照片欣赏

加入圈子

【点击这里 - 扫描二维码加入主题圈子】

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