集美大社的悠闲慢生活

点击数:2470 更新时间:2016-02-23 21:28:02 来源: 厦门生活、逛路岛_逛鹭岛-返回
如果您对该景点感兴趣,并且还需要更多详细信息欢迎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:
在集美的最南端有一片净土,它是古集美的发源地,也是当年厦门有名的渔村。

【集美生活】<a style=集美大社的悠闲慢生活" title="【集美生活】集美大社的悠闲慢生活"/>

700多年前(即元末明初时期),陈嘉庚的祖上陈氏族亲迁居大社,一直繁衍到现在,它就是集美大社。
以前,大社人以讨海为生。一叶木舟,就是一个家。而今,所剩木舟(不全是大社的)不过200余条。

繁华不再,海风依旧,一场美丽的嬗变铺开。
街头巷尾充斥着嘉庚味道,嘉庚精神在这里延续,嘉庚建筑错落有致。古色古香的古厝祖祠、原滋原味的民风民俗,是寻幽大社不可错过的重要元素。

【集美生活】集美大社的悠闲慢生活

一步一景,屋角探出的绿枝,坐在门前发呆的阿嫲,三两泡茶聊天的阿公……村民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,使人感受到一股温馨古朴的乡土气息,让人仿佛回到了当时那个年代,安详和闲适依存。

【集美生活】集美大社的悠闲慢生活

大社旧街理发店
大社路上的古建筑
夹道的花木葳蕤,榕树、松树等古树掩映着红黄相间的小洋楼、纵横交错的石板路,一大早我们一行来到陈嘉庚出生地集美大社。
大社路,集美最长且最老的一条青石板路,是大社变迁发展的见证者,至今仍保留着几十年前的风貌。

【集美生活】集美大社的悠闲慢生活

大社路,第一印象便是窄且滑。由于下雨,撑两把伞并排走,难免磕碰,一不小心还会打滑,这与其取材有关。
大社的这些石板路大约建于1950年前后,据当年参与修建石板路的大社老人家说,之所以修石板路,最初是因为水泥缺乏,而闽南地区又盛产石材,一向节俭的陈嘉庚就地取材,就连石板间的黏合剂,也是用海蛎壳磨成粉做的。路两侧是低矮民房,最初做校舍之用。当时陈嘉庚还规定,凡是车辆都不准进入,以免打破了大社的宁静生活。

【集美生活】集美大社的悠闲慢生活

道虽小,却热闹,沿街分布着小店小摊,有卖香喷喷的卤面、沙茶面、大肠血。在大肠血摊位后面的杂货店,其前身是1958年建成的“合作社”,绕过它就来到了大社的心脏所在——陈氏大宗祠。
映入眼帘的是,红瓦白墙,龙脊凤檐,梁柱雕饰精美,这就是陈氏大宗祠。祠堂由大门、前厅、左右两侧护廊、中间天井和后大厅组成。在殿堂正中央,陈姓先祖的牌位整齐地陈列着。相传陈氏宗族发祥于河南颍州,因而祠堂门楣上镌刻着“颍州陈氏“四个大字。

【集美生活】集美大社的悠闲慢生活

厅堂上悬挂两块错彩缕金的扁额,一方题为“尊来堂”,为明熹宗天启五年(1625)御赐陈文瑞的,另一方题“华侨旗帜,民族光辉”,这是毛泽东同志赠予嘉庚先生的,这两方匾记载了集美陈氏家族的最高荣耀。
不经意间,目光停留在供桌台的正前方,镌刻其上的“浔美”两字,我们甚感好奇。原来,集美俗名“尽尾”,即大陆尽处;又名“浔尾”,即浔江之尾。自明朝至抗战爆发,500多年间都属于同安县明盛乡仁德里十一都。明末,大社陈文瑞进士及第,以“尽尾”、“浔尾”不雅,改称“集美”。
据传,陈氏大宗祠由陈氏后裔大约于14世纪末建成,最初只是一座二落祠堂。而后经过扩建,在最近一次1984年重修后,才有现在的规模。如今,这里成了老年人活动中心。老人们可以在这里看报纸、打纸牌、打麻将,即使是下雨天,人气也不减。

【集美生活】集美大社的悠闲慢生活

凝固的建筑见证了时代的变迁。在大社,至今精心保留着大大小小印证历史的建筑物。据了解,目前大社片区内具有历史保存价值的建筑陈氏宗祠、各角祖厅、海外华侨故居等老建筑还有十余座,陈氏大宗祠只是其中一个代表作。
街头巷尾的嘉庚元素
与大社走得越近、接触越多,一个人的形象也越来越清晰,那就是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。大社,一个让陈嘉庚先生魂牵梦萦的地方,这里的一切与他息息相关,17岁离开集美故乡,数十载他乡拼搏,终于建立起自己的商业帝国,可他从未想过个人享受,而是以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思想,“倾家办学”,带领侨胞建立起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王国,以“诚毅”之心,在集美学村写下不朽功绩,在大社,永远唱着一首首爱国、爱乡、爱校、爱同胞的动人赞歌。
大社街头巷尾充斥着嘉庚元素,包括集美幼儿园、集美小学、集美中学以及集美大学各所院校构成的集美学村环聚四周,更有归来堂,陈嘉庚故居、鳌园等景点也聚集于此。

【集美生活】集美大社的悠闲慢生活

红瓦灰白墙的建筑为陈嘉庚故居
在集美中学,一代抗日女英雄李林曾就读于此。于1988年兴建的李林园,有潘鹤创作的李林铜像和薄一波题词碑刻。只见她身骑骏马,手握枪支,英姿飒飒。抗日期间,李林怀孕依然上场杀敌,在子弹打完后自杀。
顺着李林园往右走,一路经过南薰楼、道南楼等。其间,无论是高大壮观的校舍堂馆,还是小巧典雅的亭台廊榭,无一不是琉璃盖顶、龙脊凤檐、雕梁画栋,巧妙地融合了中国古建筑、南洋建筑和欧式建筑,将中国古典的“斗笠”——歇山顶燕尾屋顶盖在西洋建筑上,这种“穿西装、戴斗笠”的建筑特色,人们称其为“嘉庚风格”。
正如嘉庚先生所讲“每个民族都有他的历史传统和民族性的建筑艺术,趋同于异族而抹杀自己民族的建筑文化艺术,是没有国性的。”可以说,保持民族特色,也体现了陈嘉庚所要倡导的理念。为了纪念和发挥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爱国精神,1919年5月,陈嘉庚先生选择集美镇南侧的“国姓寨”遗址作为集美小学校址,延平故垒是当年郑成功固守集美时的古寨,因郑成功曾被明朝皇帝封为“延平郡主”而命名。1922年建成的一座三层楼房,取名延平楼,并在石寨门旁的巨石上,镌刻“延平故垒”四个字。
由于这里是至高地,站在这里便可观察到敌方进犯情况。然而,现在我们看到的故垒仅存石寨门、两侧石墙和一门铁锈斑驳的古炮。
站在这里,浔江周遭的一切尽收眼底。欢声笑语不断的“延平池”,雄伟壮丽的鳌园,赫然耸立的集美解放纪念碑,滩涂上星星点点的木舟、弓腰劳作的渔民。如今,大社里曲折巷弄中常遇剥蚵人,但闻卖鱼声,偶见渔人背影。这里的蚵,又名“珠蚝”,因个头小,长在石头上,味道极佳。
传承800多年的闹元宵
采完蚵,渔民便马不停蹄地赶到祠堂前后,吆喝着叫卖起来,好不热闹。祖祠前方就是祠前路,后方便为祠后路,祖祠右后方是二房角祠堂,“开闽王”神像就供奉于此。

据史载,王审知是唐开元年间,被朝廷派到福建开发闽省的封疆大吏。功德卓著,恩泽八闽,被朝廷和百姓封为“开闽王”。宋代开始,闽南当地民众在北辰山建广利寺,并为其塑金身,封疆大吏“开闽之王”。到了明末,厦门、漳州、泉州一带不少民众跟随郑成功收复台湾,带去了王审知的座像,也带去了大陆的香火。
集美当时隶属同安府,陈氏乡亲在祖厝建了王审知庙,并从北辰山引来香火,尊其为“传灵公”,成为北辰山“分炉”。到了1913年,陈嘉庚回来后,怀念这里的“开闽王”,又兴土木扩建陈氏祖厝供奉“开闽王”。据载至今,福建和台湾两地供奉开闽王的庙宇不下数千座,王审知成为闽台文化重要渊源之一。
集美区报道组陈季玉说,大社总共有十个角落,二房角只是其中之一,每个角落都属于自己的宗祠。每年正月十五元宵挂香巡游中,每个角落都有自己的大旗,每根大旗代表一个角头,旗手必须是上一年刚结婚或刚生完男孩的青年。
待早上吉时一到,“护国尊王”王审知、“进士祖”陈文瑞以及王审知夫人、王审知妹妹、黑面祖师等“三尊王”的神像被八抬大轿请出来,沿街转巷挂香巡游。
其时,信众们,抬着王爷狂跑,还边跑边摇;两边的信众则拿鞭炮狂炸——这是挂香最有特色的地方。待到礼毕,众神像回到集美大社陈氏宗祠前的广场,接受来自海内外陈氏族亲和当地群众的祭拜,以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。据老人们说,正月十五挂香巡游的习俗从古就有,至少已经沿袭了800多年。

【集美生活】集美大社的悠闲慢生活

在祭祀期间,舞龙舞狮、歌仔戏、木偶戏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在祖祠右侧的文化广场上演。陈季玉说,这里的老人爱歌仔戏,每年元宵前后和新历十月二十一日陈嘉庚生日前后,祠堂对面的戏台都会“搬戏”。说来也怪,大凡闽南祖祠埕前都是开阔无阻拦的,唯有集美社大祖祠在埕前建有一座平屋。对此,陈季玉说,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,由于祖祠风水缘故,为挡煞而建平屋。一直以来,这里都是集美南音社的专门训练场所。如今,每年一度的海峡两岸龙舟赛上,龙舟池边上亭子中演奏弹唱的乐队,就是从这平屋走出去的。
被吸引而来的艺术家  
雨越下越大,步子越来越小,路上行人越来越少。两边不时可见闽南风格的红砖厝,那古旧而简朴的木板门和红砖地板让人的心一下子平静下来。
从外观看,燕尾马鞍式的屋脊,其上雕刻着璎珞、卷云及双龙戏珠等纹饰,木雕镂空雕刻的屏风、金粉刷饰的窗花,跟祖祠一样八卦图状的门栓以及圆桶环形的撞环,极具典型的闽南特色。可惜的是,不少纹饰已经脱落,屋檐上布满青苔。不少老厝已荒废,在雨中更显颓态。
陈季玉说,这些古厝已经很少有人住。如今,只有一些上了年纪的老者,仍旧守着这方“净土”。
每当一些手持相机的游客突然“闯进”他们的生活,对着墙角屋檐一顿猛拍,淳朴的村民们并不抗拒,总以真诚的笑脸和四溢的茶香,热情邀请客人进来喝茶、话家常。得知要拍照,阿婆还特别摆好姿势。

【集美生活】集美大社的悠闲慢生活

台赛评委、台湾著名摄影家林国彰(右一)在集美大社采风。
淳朴的人文气息,吸引不少艺术家前来创作。据大社艺术部落项目的运营机构负责人陈昆仑介绍,“通过改造利用大社这些传统民居及空置房为工作室,引进艺术家及艺术工作者进驻,打造成‘大社艺术家部落’。
目前,这样的工作室已经有七八间,分布较散,主要分为两种类型,一种是封闭式新房子,艺术家在这里创作,不会受外界干扰。另一种则是开放式的,主要是四合院式的民房,可开展培训、交流、沙龙等活动。
正如陈昆仑所说,每个老房子都是一个团队,有共同的艺术理念,共同艺术思想的人,聚在一起搞创作。

【集美生活】集美大社的悠闲慢生活

林国彰所摄的集美大社。
而且,这里的艺术家也由多种形式组成,有从事木刻的、制陶的、刻字的、也有从事油画的等。在他的引领下,我们来到了一个崭新的油画工作室——集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麻显钢先生上的创作“基地”。麻老师搬到这里也就两个月左右光景,他说,大社人文气息浓郁、建筑物越琢磨越有意思,比起城市里冷冰冰的高楼大厦,大社洋溢着的生活气息,更能激发创作灵感。平日里,一有时间,他就喜欢往位于陈氏宗祠旁的大社菜市场跑,看当地村民卖菜、看门口的老大爷老太太发呆。眼下,他正在作一幅5.2米*2.5米篇幅大的油画,画上是对集美有重大贡献的9位先贤,更有市花市树,以及有嘉庚特色的建筑。
最后,我们来到了尚南路15号,这一座老厝,也是民间艺术家木刻、制陶的地方。里头陈列着各种形状不一的陶器,包括杯子、茶壶、佛陀,从拉坯、制作到烧,都在这里完成。未来,这里还将对外开放,小孩们更可以在这里体验制陶过程、享受制陶乐趣。
链接>>>交通驾车:走厦门大桥,途经银江路至集源路,沿集源路行驶1000米,过右侧的集美商会大厦,右转进入浔江路,沿浔江路行驶680米,集美大社就在道路右侧。全程约18.1公里/28分钟。
公交:路线一:从轮渡站出发,乘坐655路(或950路、952路),在殿前站下车,换乘959路,在石鼓路站下车,下车后继续向前,沿石鼓路走90米,右转进入集岑路,集岑路走530米,终点就是就是集美大社。全程用时约1小时40分钟。
路线二:从火车站出发,乘坐750路(或750路快线、750区间、旅游5线、658、658快线),在吕厝北站下车,换乘959路,在石鼓路下车,下车后继续向前,沿石鼓路走90米,右转进入集岑路,集岑路走530米,终点就是就是集美大社。全程用时约1小时10分钟。
美食作为老集美的发源地,在大社可以尝到不少充满古早味的特色小吃,有大肠血、卤面、猪肝面线、勺仔煎、海蛎捞饭等。
大肠血在靠近陈氏大宗祠一段的大社路上,有一经营30多年的大肠血摊点,选用土猪大肠,油少,甘甜有嚼劲,经由用高压锅烹煮,沸腾时间15分钟最佳,汤头纯正,每天只在10:30-11:30有卖,一斤仅售12元。

【集美生活】集美大社的悠闲慢生活

卤面在大社路128号,是一家传统的卤面店,至今已有30年历史,都是自家人经营,食材种类多,有海鲜、鸭杂、蔬菜等,而且所有食材都是当天准备,数量有限,绝对新鲜,价钱按加的料多少计算,加一样料一份只要8元。

【集美生活】集美大社的悠闲慢生活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本资讯信息是来自 逛鹭岛 小编 通过网络收集而来的关于厦门最新最热门的本地资讯。
您若也有需要分享的可以直接在我们网站上分享你的内容,让大家都知道。
版权声明,本活动信息隶属网络收集而来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及时清除信息。

如果您对该景点感兴趣,并且还需要更多详细信息欢迎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:
关注我们微信小程序和微信公众号

 
【责任编辑:csw8923

大家推荐

留言评价

共有0条评论
重要提示:
你设置的联系邮箱是*: (当有人给你留言回复之时,联系邮箱可以及时通知你)
我们建议你填写正确的邮箱地址,如果你之前填写邮箱地址是错误的可以通过 【修改资料】 来重新设置
商业推广版块信息发布免费开放
加入圈子

【点击这里 - 扫描二维码加入主题圈子】

关闭